首先,我必需說,我喜歡這本書的設計,小小的呎吋,非常的好拿,台灣出版的書總是印刷的又厚又大,比歐美日本都大一個呎碼,空白一堆,不便攜帶,浪費空間又不環保,這是每天我在逛書局時不停的抱怨.
近年,常在研究建築與室內材料,讓我對這本書有了一點興趣.
這本書出乎意外的好,它是一本自傳,內容不做作與驕餒,不刻意掩飾,並且充滿了想法,雖然不是一個專業的文筆人士,但是內容實實在在,可以學到不少的東西,充滿不少樂趣.
安藤忠雄是目前日本最知名的建築設計師,應該是全世界清水混泥土建築的始祖之一,清水混泥土設計出來的東西就是簡約,他的所有作品都是以清水混泥土與清水模為主,沒有磁磚與油漆.
我對清水混泥土的東西不是十分茍同,建築物的外牆需要磁磚與石材來做表面,是因為經過風吹雨淋日曬後,水泥容易變形,水泥也會吸水,也容易龜裂,所以需要保護,當然,我不知道安藤忠雄是否有特別的工法可以去避免這些狀況,但是我認為任何的設計與美感,都不能忽略實用性,沒有足夠的實用性就會變成垃圾,就像你買了一件永遠不可能穿的衣服掛在衣櫃裡.
但是在室內做清水模就可以考慮,因為受環境影響因素較小,也有它特殊的美感,可是,這種設計已經有一點氾濫的趨勢,所以就沒有那麼新奇了.
安藤忠雄二十八歲創業,設立建築事務所,目前大概有二十五人,只有高中學歷,自學成材.
他個性非常強烈,管理非常嚴格,也常說自己是個怪人,在自己的辦公大樓裡,他把自己辦公室座位放於玄關處,能夠監視所有員工的一舉一動,以這樣的個性與不通人情,沒有多少人可以接受吧,可是,好的設計師通常有強烈的個性,也許這樣會激發創意,堅持藝術與文化.
他之所以成名是因為大膽,而之所以一開始就會用清水混泥土來做房子,除了特別,其實是因為他接的案子,業主預算都太少,而事務所也沒有什麼錢,在雙方的窮酸之下,不得以的選擇,這點他自己也在書中表明,雖然我一開始就不小心猜到了,無論如何,他卻以清水混尼土建築而成名.
但是,我非常欣賞他在設計案上的結構,也非常喜歡他能夠充份考慮與自然的融合,也細心的思考的週圍環境的影響,他是個非常細心與認真的設計師.
他有些結構觀念,也像我很欣賞的台北建案The House一樣,在看似封閉的空間裡創造出自然與活潑,創造出無限的可能,也許陳瑞憲就是從他那邊得到的靈感,因為陳瑞憲年輕多了,安藤忠雄在一九七六年就有這樣的概念,而在當年蓋成了"住吉長屋",這是一個非常前衛與創意的做法.
在結構上的美感,他總是能夠充份的發揮,這需要豐富的思想與無限的創意,在簡約的設計上,結構與質感是唯一能夠創造出更多美感的元素.
為了充實自己的美感與思想,他在二十四歲左右,花光了積蓄,花了七個月的旅遊歐洲各國,欣賞歐洲知名的建築,而最重要的是他不懂英文,所以他的膽子真的很大,不過在1970年代,可以花這種錢去歐洲那麼久,家裡經濟實力應該是不同於凡人.
但是,旅行就是一種力量,旅行能夠強力的豐富思想,衝擊自己,但是也要視個人的個性與態度.
這讓我想到了自己在二十八歲左右,我花了六十萬,把積蓄花到一毛不剩,在法國旅遊一個多月,回國後,隔月我在沒有頭期款之下,像神經病一樣買下了人生第一間房子,房子值五百萬,我超貸到六百萬,但是我應該還是沒有安藤忠雄的大膽,所以也沒他那麼有錢啦.
可惜的事,書上沒有太多提到他創業的細節,他的生活費與他的第一桶金.
安藤忠雄會成名,是因為他蓋出一些怪異的小房子,受到媒體的注意,因此許多刊物將這些題材報導出來,所以一個人的成功,不管是否有多少能力,名聲與媒體能造就一切.
他剛開始蓋的小房"住吉長屋",一點都不實用,特別卻也可以說失敗,在那棟三樓透天厝裡,下雨天時,連上個廁所或是走到另一個房間都要撐雨傘,所以那時候的一些建築家長輩說,比起建築,他更佩服能夠長期住在裡面並經營生活的人,我也認為,如果缺乏實用性的加持,沒有太多資格被稱為優秀的設計師,但是,相信安藤忠雄後來也是不斷的進步.
安藤忠雄學歷極低,年輕時也沒有什麼建築專業,他的成就來自於時代,剛好搭上日本最巔峰的時刻,萬物齊發的時刻,而在時代背景下,他擁有比常人更多的勇氣與認真.
看過他的書後,不口否認的,他對事情的認真度,對於細節的要求,對於做事的積極度,他對作品的服務上的忠誠,非常同意的,都是一個成功者所擁有的特質,是許多常人"一直在摸索的基本道理".
在建築方面,這位大師也提到了一點,在他接觸過歐洲的建築案例後,他瞭解到,歐洲建築的想法,都是以一百年到兩百年的環境所思考,歐洲的建築一切都是以都市規劃與公眾利益為標準,所以才創造了歐洲如此的環境,日本的優點是在建築工法上更為講究與細膩,而台灣的建築文化或都市規劃是在哪裡呢?
留言列表